不论有没有机会到埃及旅游,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埃及金字塔,其中以“吉萨金字塔群”(Giza Pyramid Complex)最为出名,是古代作家笔下世界八大奇迹中最古老,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筑。
![图片[1]-破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-⚡︎兹拉⚡︎ ZIZLL](https://zizll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7/c14ef12bde211654-1024x681.jpg)
吉萨金字塔群(Source: Wikipedia)
埃及吉萨高原上有三座特别巨大且醒目的金字塔,加上其附属及相关的建筑物组成吉萨金字塔群。金字塔是古代法老们的陵墓,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其中最高又最古老的“吉萨大金字塔”(Great Pyramid of Giza),主人是古王国第四王朝的古夫(Khufu,或译为胡夫),也称为古夫或胡夫金字塔。
古夫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?
古埃及的历史通常被划分古、中、新王国三个主要阶段,期间穿插著分裂混乱的中间期(Intermediate Periods),再细分成三十个王朝(dynasty)。古王国包含第三到第八王朝,此时金字塔从初期实验阶段发展达到巅峰,也称为“金字塔时代”,古夫金字塔当然是箇中翘楚。这位法老的年代大约在西元前 2600 年左右,统治时间约二十多年。
金字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?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以人力将巨石从採石场开掘出来,再搬运到定点,并一阶一阶地放到预定位置上。说来简单,但却需要大量人力。从“历史学之父”希罗多德的纪录中,或许能一窥古夫金字塔的建造过程:
在 Kheopos(古夫的希腊化名字)登基后,一切都恶化。因为他先关闭了所有的神庙,并结束了那裡的献祭,之后他下令所有的埃及人都要为他工作。其中一群人受命从阿拉伯山(西奈半岛)的採石场,从那裡拖石块直到尼罗河。石块用小船运过河后,另一群人接手,到称为利比亚的山,拖到那裡。他们以十万人为一组工作,每组工作三个月。在这十年中,藉由人们辛苦卖力,铺设了托运石块的道路,这项建筑的工作没有比建造金字塔轻鬆太多。
希罗多德是西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人,这时古夫金字塔已经在世上屹立了两千多年。这个从祭司那得知的故事,到底有多少真实性,无从得知。不过,根据希罗多德听到的说法,古夫统治的时间比现代学者普遍认同的更长,达五十年之久。光是铺搬运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就花了十年,建造地面上的金字塔又花了二十年,这还不包含前期的开採和搬运石块等准备工程。
关于古夫金字塔的建造工法,希罗多德认为是用短木棍将石块层层往上叠,使用的应该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槓杆原理。听起来是个可行的做法,但那些石块之巨大,不少石块的重量都是上吨重,那根“短棍”肯定要非常坚韧粗壮才足够支撑石块。另外,希罗多德不知道哪来的自信,十分确信金字塔是从顶部先完工,底部则是最后完成。
领先的滑轮系统
2018 年,一支英法考古团队原本只是想记录并研究埃及哈特努布採石场(Hatnub)遗留的涂鸦文字,却意外发现一处长期被忽视的遗迹,这可能是古埃及人使用另一项技术建造金字塔的证据。
![图片[2]-破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-⚡︎兹拉⚡︎ ZIZLL](https://zizll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7/0891bfb97c212151.jpg)
哈特努布採石场的斜坡(Source: livescience)
考古学家们注意到,斜坡是由採石场向上延伸通往外部,乍看之下像是怪手行驶过留下的痕迹,这其实是古埃及人在斜坡两侧特地凿出来的阶梯,阶梯上还留有可以立起柱子的孔洞痕。虽然历经数千年的风化,目前现场已不见任何有机物遗存,但根据学者推测,立柱上可能还绑了绳索。当上方的工人使劲地拉著开採下来的巨石块,下方的工人则可同时用木桩和绳索做出一种滑轮系统协助。如此连推带拉,不仅能加快搬运的速度,甚至还能应用在陡坡搬运上,减少所需移动的距离。
滑轮系统是一种由绳子和轮轴组成的简易省力装置,大家如果还记得,中学物理还曾考过计算怎麽样的滑轮设计可以省多少力。据信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也曾使用滑轮系统将一艘船拉到陆地上。不过他是西元前三世纪的人物,而这个採石场的历史则可追溯至古王国时期,也就是比阿基米德更早两千多年。这个新发现说明,原来这麽久以前,人类就已经知道这项技术。
希罗多德的槓杆说,再加上古老滑轮技术,虽然肯定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,但金字塔建造所需的时间,有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快。
克服了高度,距离也是个问题。依据当前的了解,金字塔的石块应该不是如希罗多德所听闻,是用从西奈半岛运来的石块。因为对古埃及人来说,西奈半岛珍贵的石材是漂亮的绿松石。古埃及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,对石材其实很挑剔,知道哪个矿场的什麽石材最好。例如前面提到的哈特努布採石场就是以一种被称为埃及雪花石(Egyptian alabaster)的方解石而闻名。
目前相关研究均认为,金字塔的石灰岩应该来自图拉(Tura),距离吉萨不算太远,但墓室使用的坚硬花岗岩,可是从遥远南方的亚斯文(Aswan)运送来的!儘管南北向的运行可靠尼罗河和与之相连的运河,但採石场通常位于偏僻的沙漠边缘和山区,无论如何都要先横跨沙漠才行。
一般相信古埃及人应该也是用木橇来搬运,不然珍贵的石块在沙地上一路磨到目的地,不知道已经小了多少。但木橇在沙地上搬运重物,除了会有强大的摩擦力,还可能直接深陷其中,更加窒碍难行。然而,聪明的埃及人可能想到了解决方案,甚至还大方的画成壁画,但就像採石场的斜坡,粗心的现代人先前一直没有意会过来。
![图片[3]-破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-⚡︎兹拉⚡︎ ZIZLL](https://zizll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7/2c5d5a7f27212356.jpg)
Djehutihotep的墓室壁画(Source: Wikipedia)
这是 Djehutihotep 的墓室壁画,他在中王国第十二王朝的官职相当于今日的省长或州长。画中呈现一大群人正努力拉著木橇上的巨大法老雕像。显然,埃及人的确是用人力来搬运这些庞然大物,并没有借用其他大型动物的力量。但就在木橇上,雕像的前方有一个小人物正在执行一个关键任务:倒水。
埃及壁画中,从瓶中将水倒在指定的人或物上,通常是一个淨化的仪式。埃及学家经常也是这麽解释:法老乃是地上的神灵,雕像所经之路需要先淨化。这听起来相当合理,然而,这个动作也可能具有实际帮助搬运的作用。 2014 年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团队发表了一项实验成果,证实将沙地弄湿能更平顺地在沙地上行进。
团队人员在沙上洒水,并测量沙粒的固著度,发现当沙子达到一定的湿润度时会形成“毛细管桥”(capillary bridges),即细小的水珠会把沙粒连结在一起。这些桥樑不仅能防止沙粒在拖拉的过程中大量堆积在木橇前端,还可以减半移动时使用的力气,人力也就可以减半。然而,过犹不及,太多的水却会适得其反,让沙地更加窒碍难行。
埃及人是否找到正确的用水比例?这个做法是否在金字塔时代就已经存在?目前还没有依据可以证实或否定,但以上的发现告诉我们,不需外星人或未来科技,只要运用基础的物理原理,就能事半功倍。
是谁建造了金字塔?
若先排除外星人建造金字塔的可能性,墓室壁画也显示没有动物加入,剩下的就只有人力。然而,这些人又是谁呢?
在许多影视作品中,这些从事大型建造工程的作业人员,通常被形塑成可怜的奴隶,在鞭笞之下没日没夜的工作──但这很显然并非事实。在希罗多德听来,纵使这项工作极辛苦费力,但他们不是血汗奴隶,是有轮班的工人。
1990 年,金字塔建筑工的墓意外被发现。一个观光客骑著马,不小心被一块泥砖绊倒,后来证实那是一道墓牆。墓主是 Ptah-shepsesu 夫妻,墓的建材有部分来自建造金字塔及神庙的废材,墓本身也有建设墓室、前庭等,可见墓主属于较高阶的工匠或监督。在其附近有许多更小型的墓地,可能就是墓主手下工人的。
![图片[4]-破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-⚡︎兹拉⚡︎ ZIZLL](https://zizll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7/f714121002212609.jpg)
金字塔建筑工的墓(Source: guardians)
在一系列的考古挖掘中,考古学家清理出一打骨骸,还有保存下来的麵包和啤酒。他们没有被制作成木乃伊,也没有贵重物品陪葬,显示社会地位和财力都不高。但在古埃及,造墓本身就是一种特权,绝对不是奴隶能够享有的,推测可能是工人趁工作之馀,互相帮忙建造出来的。
王公贵族不仅在世时生活的场域与平民有所不同,死后下葬也有区隔,所以发展出墓城、帝王谷等区域。而建筑工人大部分是平民,却葬在离金字塔不远处,可见法老对他们的重视。
此外,工人的骨骼透露出粗重工作导致的伤病,例如关节炎,但也有接受治疗和修养癒合的痕迹。饮食方面,麵包啤酒显然供应充足,还有馀裕能够拿些放进墓中。儘管希罗多德记述工人採买的都是蔬菜,另也有证据指出这些工人每天吃掉农场送来的牛、羊等二十多头,能有肉类蛋白质的补充,其实待遇不算差,而且认真工作还有机会像Ptah-shepsesu一样晋升成为工头。
这些工人实际参与了建筑的劳动,但如此雄伟而精确的建筑,还需要有人劳心,规划出金字塔的整体结构。一般认为古夫的总理大臣赫米努(Hemiunu)是大金字塔的建筑师,这绝对是一项惊人的成就,但他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修正错误而直至完美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