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:“相声起源于清咸丰、同治年间形成。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。它是由宋代的“象生”演变而来的。”
还有人说:“相声源自于口技艺术。康熙年间的李声振在《口技》中记载道:“口技俗名‘象声’。以青绫围,隐身其中,以口做多人嘈杂,或象百物声,无不逼真,亦一绝也。”
又有人说:“相声有三大发源地,分别是北京天桥、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。相声艺术源于华北,流行于京津冀,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,始于明清,盛于当代。”
反正说什么的都有,更有甚者说:“相声源自于西汉时期的东方朔,称为相声鼻祖。”
为了求真,五渣今天就分析一下相声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,如果那里说的不对,还请指教。
相声讲究“说学逗唱”那就先拆分看看这里面那个发展的最晚,是什么时候让这几种艺术形式相结合。
“说”
说,其实就是说评书,曲艺的一种。一人演说,通过叙述情节、描写景象、模拟人物、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,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。北方语系通称评书,南方多称“评话”,也有称“评词”的。
宋代开始流行说书,全国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,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。
清末民初时,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,道具有折扇和醒木,服装为长衫;至20世纪中叶,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、醒木等道具,而以站立说演,服装也较不固定。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,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,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,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,但还仍然有其活力。
“学”
口技的雏形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,是以“说学逗唱”中的“学”为主,学人说话、学动物叫、学打雷、学下雨、等。
据历史记载,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,遭嫉妒,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。他使门客学狗叫,盗得狐面裘,贿赂宠妃,取得“通行证”;又使门客学鸡叫,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,因而逃脱。
口技作为表演艺术更不晚于宋代。宋人《杂记》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,有“学乡谈”和“百鸟鸣”,可能都是口技。宋元戏剧中的“犬吠”、“鸡叫”之类的舞台效果,大都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后台完成的。
到了清代,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,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,串组成一个故事,被列为“百戏”之一,即“口戏”,俗称“隔壁戏”。它表演“军旅狩猎”、“群猪争食”,无不惟妙惟肖。
“逗”
早在春秋时期,中国的幽默艺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。到了唐宋时期,各种幽默艺术形式也基本完备,幽默技巧也是日趋成熟。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以《开颜录》、《谐史》、《籍川笑林》等代表性的著作,当时额幽默艺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。
《楚辞怀沙》云:“围兮杳杳,孔静幽默。”(李太白诗)卷七(鸣皋山送岑微君)日:“魂独处此幽默兮,揪空山而愁人。”但是,古人的“幽默”,并无愉悦情感的成份。他们所谓的“滑稽”、“诙谐”、“嘲消”,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幽默。
武则天时期的政府官员张元一,他的表演酷似今天的单口相声。
“则天尝问郎中张元一曰:`在外有何可笑事?’元一曰:`朱前疑著绿,途仁杰著朱;阎知微骑马,马吉甫骑驴。将名作姓李千里,将姓作名昊栖吾。左台胡御史,右台御史胡。……河内王璐宗为元帅,引兵至赵州,闻敌骆务整从此数千骑来。王乃弃兵甲南走荆洲,军资器械遗于道路。闻敌已退,方更向前。军回至都,置酒高会。元一于御前嘲璐宗曰:`长弓短度箭,蜀马临阶骗。去敌七百里,限墙独自战。甲仗纵抛却,骑猪正南椽。’上曰:`璐宗有马,何因骑猪?’曰:骑猪采走也。’上大笑。”
张元一利用文武大臣姓名的偶然巧合,将之编成对偶句,令人拍案叫绝。他又借喻“骑猪”嘲讽王鹉宗临战逃跑的丑行,逗得武则天开颜大悦。不难看出,张元一既有娴熟的幽默表演技艺,又有抑恶扬善的高尚艺德,真不愧是位优秀的幽默艺术奇才。
“唱”
这里的“唱”说的是戏曲。戏曲的萌芽期也在先秦,称为“颂”,《楚辞》里的“九歌”,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。唐中后期我国戏曲飞跃发展,戏剧形式逐渐形成。明清时期更是戏曲的繁荣期,戏曲种类更是多不胜数。
也就是说,相声从来不是突然发展出来的,而是多种艺术的组合。先秦的戏曲、口技、笑话,宋代的“说书”,最终组成了相声这门艺术。
要说相声的起源,那就要从“逗”字分析, 因为“逗捧”最能表达相声的核心,相声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艺术,再把以上其他三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,最早出现的,那必定是相声的起源了。
如果是这样,相声的起源一下就被拉短了,只可追溯到同治时期的“穷不怕”朱绍文。
朱绍文(1829—1904)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、光绪年间。与醋溺膏、韩麻子、盆秃子、田瘸子、丑孙子、鼻嗡子、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“天桥八大怪”。
清同治年间,京剧丑角朱绍文沦落天桥,以唱小曲、说笑话为生,其演出已具有相声的雏形。在朱绍文之前,虽有张三禄,同代有阿彦涛、沈春和等,但朱绍文的成就、声望更为突出,被相声界约定俗成地认为“开山祖”。
暂无评论内容